国产av剧情md精品麻豆,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级无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危害化學品緊急應變措施

危害化學品意外事故的災害的發(fā)生,其特性往往伴隨大型的火災爆炸,需第一時間緊急疏散、進行周界區(qū)域的出入管制,同時,還有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傷患待援送醫(yī)、瞬間高濃度泄露或排放,造成人員中毒、皮膚腐蝕、呼吸道刺激等急性癥狀,抑或長期健康影響;而泄露逸散的化學品流入河川、土壤,化學品燃燒廢氣排放到大氣中,則將會進一步衍生出環(huán)境污染問題。

回顧2015年8月12日發(fā)生在天津瑞海危險品倉庫的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當時造成上百名人員罹難,半數以上也都是公安民警、消防人員。此外,今(2018)年4月28日在臺灣桃園平鎮(zhèn)敬鵬印刷電路板工廠火災意外,不幸造成6名消防員殉職、2名泰國移工罹難,也再次引燃了廠場化學品、危險物品管理缺漏的諸多議論。

面對這種大型化學品災害的應變決策,必然是以人命安全為首要原則,現場要搶救保護的人命安全有兩種,一種是「非應變人員」,指的是被災害波及的受困人員、一般民眾,獲救與否總是媒體輿論關注焦點。而生命安全同等重要的另一群人「應變人員」:沖鋒陷陣的消防人員、警察、緊急應變小組等,如何避免二次災害,收集觀察現場危害資訊,評估現場風險,保護應變人員的生命安全,更是事故現場救災指揮要優(yōu)先考量的關鍵!

其次,危害物質災害現場搶救的標準作業(yè)程序可以用H.A.Z.M.A.T.原則,作為事故現場指揮的指導方針:

危害辨識

 

 

Hazard identification

 

  1. 一般危害辨識

(1)視現場狀況保持適當安全距離,并確認災害現況,包括:致災物種類、數量、特性、泄露或燃燒情形、死傷人數等。

(2)于不明狀況時,保持適當安全距離,注意泄露征兆(異音、異色、異味),并請求主管機關、致災物偵檢單位、事業(yè)單位及業(yè)者到場,以確認致災物潛在危害等資訊。

  1. 涉及化學物質運作的工廠、作業(yè)場所的危害辨識

(1)注意儲槽周圍告示板上所載資訊及容器上貼附的危害標示。

(2)向負責人或關系人詢問現場及鄰近區(qū)域危害性化學品種類、數量,并索取安全資料表。

  1. 裝載危險物品運輸車輛運輸途中的危害辨識

(1)注意車身或容器上貼附的危險物品運輸標示。

(2)向司機或押運人員索取危險物品通行證或危險物品道路運送計劃及安全資料表。

(3)   向運輸公司或高速公路、公路或鐵路管理機關查詢危險物品資訊。

  1. 現場搶救人員于參考、使用上述相關資訊時,應持質疑保留的態(tài)度,除檢視標示事項外,并應注意其他佐證資料。

 

行動方案

 

 

Action plan

 

  1. 選擇由上風處及適當位置集結接近,進入災害現場前,并應了解所面對的潛在危害;未確認或不明物質具可燃性者,嚴禁所有引火源;如無適當安全的個人防護裝備器材,不貿然闖入。

  2. 部署時以人員安全為首要考量、以人命救助為優(yōu)先、以控制火勢及阻卻延燒為原則。

  3. 危害性化學品災害處理過程,處理「對」比處理「快」重要。

  4. 不采取任何超出自身訓練范圍的行動。

  5. 通報現場狀況,多方尋求支援;于衡量全盤狀況后,再依現場可用資源,規(guī)劃具體行動方案,據以實施。

 

區(qū)域管制

 

 

Zoning

 

  1. 迅速劃定初期管制區(qū)域,并請警察單位進行交通管制,必要時由鄉(xiāng)(鎮(zhèn)、市、區(qū))公所、村(里)長、干事協助警察、消防等單位疏散管制區(qū)域內的人車,以降低危害性化學品對民眾及搶救人員的危害。

  2. 初期無可供判斷的致災物資訊或偵檢儀器數據資料時,初期管制區(qū)域得參考緊急應變指南,或由指揮搶救人員根據事故現場建物特性、高度、街區(qū)等可能影響范圍、程度及是否可及時疏散、撤離等因素決定管制范圍的大小,并視風向及災情發(fā)展適時調整。

  3. 管制區(qū)域的視災害情況,劃分如下:

(1)熱區(qū)(又稱污染區(qū)或禁區(qū),一般以紅色標示):為事故地點周圍可能遭受污染的區(qū)域。

(2)暖區(qū)(又稱影響區(qū)或除污區(qū),一般以黃色標示):為熱區(qū)與冷區(qū)間緩沖區(qū)域,主要功用為除污。

(3)冷區(qū)(又稱安全區(qū)或支援區(qū),一般以綠色標示):為未受污染或已除污的區(qū)域。

  1. 指揮站應設于冷區(qū)及上風位置;民眾、記者則在冷區(qū)之外。

  2. 對于出入管制區(qū)的搶救人員應記錄管制,并禁止未穿著適當防護裝備的人員出入管制區(qū)域。

 

建立管理系統(tǒng)

 

 

Managing the incident

 

  1. 為使現場搶救各項任務能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必需建立指揮管理系統(tǒng)。

  2. 初期現場應變指揮官原則由最先抵達事故現場的救災人員擔任,若為消防人員,則由消防分(小)隊長,或由消防局指定人員擔任;待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災害應變中心指派人員到場后,指揮權隨即轉移,并配合后續(xù)應變任務。

  3. 如有環(huán)保、勞工安全、工業(yè)安全、毒性化學物質管理、管線等專業(yè)人員到場,原則上現場由專業(yè)人員提出搶救方案、搶救人員于裝備、器材、訓練許可的情形下,配合搶救。

 

請求支援

 

 

Assistance

 

遇有較大規(guī)模危害性化學品災害,且搶救超出當地消防單位能力者,得向相關單位請求支援。請求支援項目包括搶救及偵檢人力、裝備、相關學者、專家、技術、資訊等。

善后處理

 

 

Termination

 

  1. 搶救過程中,如被救出人員送醫(yī),或搶救人員因故須離開熱區(qū)、暖區(qū)時,應執(zhí)行除污程序。

  2. 配合主管機關全面檢視災害現場,確認無人員待救及火勢完全撲滅。

  3. 為避免消防車輛及救災設備二次污染,有污染可能性時,應于離開現場前進行除污。

 

上述H.A.Z.M.A.T原則要能有效執(zhí)行,必須在公司例行的緊急應變演練活動中,針對各級人員角色的任務進行模擬排演。雖非實施演練就能在災害時完美應變,而是在參與演練活動的過程中,實際走過疏散路線、操作應變器材設備、進行人員緊急救護等過程,反思有待改善的問題,也透過練習內化成自主反應,增加意外當下自救、互救的可能性。